园长蒋静认为,要真正实现家园共育的效果,必须“以‘课程’为抓手”,从感性走向理性。她强调,家长不仅是被动配合者,而应成为幼儿园课程的主动参与者,关注每一次家长与幼儿园的互动,确保家园合作不流于形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蒋静强调,既然双方是“合作伙伴”,就应该像合伙人一样,平等参与孩子的教育,没有主次之分。家长们不同的职业、文化背景为幼儿园教育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同时参与活动也能增进父母与孩子的相互了解,提升孩子的在园活动兴趣和积极性。
为了真正开展家园工作,蒋静建议首先要明确自己幼儿园所面对的人群,并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深入了解家长信息、态度及对幼儿园课程的认识。她发现,一些老师缺乏深入思考,未能与家长深入讨论,导致部分家长对家园共育活动产生抵触。
针对这些问题,蒋静决定通过课题引领,以课程为抓手,构建一套稳定、可持续的家园合作课程体系。她认为,每次外出活动都应有课程思想,如将活动纳入整个课程体系,甚至开发教材。这样,家园共育的范畴扩大了,不仅局限于在园家长。
蒋静强调,不同的活动内容可以邀请家中不同的看护人参与。幼儿园应分析家长的年龄群,考虑到祖辈教育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在课程思想引导下,幼儿园还以各年龄段家长介入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内容与方式为切入点,以幼儿为中心,充分考虑家长的工作性质、作息时间以及文化程度等因素,合理安排家长活动时间,选择多元的活动内容,创设多元活动场景,实施多元的课程实施方法,结合家长特有的资源,进一步丰富与完善幼儿园课程,将课程向家庭、社会延伸。
此外,幼儿园还建立了“家长资源库”,根据家长提供的资源性质进行分类,包括特长资源、专业资源、场地资源、时间资源等。这样,教师可以按需所取,利用家长资源为课程实施提供有力支持。
蒋静还提到,要让家长从被动配合转为主动参与。她认为,在幼儿园现有课程体系中,家长可以同样是课程的设计者、参与者,有时甚至是实施者。例如,邀请家长一起参与环境设计、布置,而不仅仅是单纯地提供物资。
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研究,机关幼儿园在家园共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其他幼儿园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霈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本文标题:《家园共育新策略,成为家长合伙人,提升教师满足感》